解密清东陵:大明王朝非常可惜的风水宝地

时间:2022-09-11 16:19:43 | 浏览:5038

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这从中国帝王陵寑以“孝”取名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最有名的孝陵,当数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南京孝陵了。有意思的是,夺了朱家江山的满族朝廷,其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任皇帝、世祖福临的陵寑,也叫孝陵,满文叫法是“

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这从中国帝王陵寑以“孝”取名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最有名的孝陵,当数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南京孝陵了。有意思的是,夺了朱家江山的满族朝廷,其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任皇帝、世祖福临的陵寑,也叫孝陵,满文叫法是“孝顺阿蒙安”。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孝”,缘于皇后马氏的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福临的“孝”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三月初一日确下的,取自福临的“以孝治天下”,从概念上来说完全不是一回事。

图:清孝陵

但明清两座帝王陵都取名“孝”,并非偶然,有某种天赐机缘在内。清朝与明朝在陵寑规制上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甚至连龙脉也有关联。如,清东陵那块风水宝地就是朱姓帝王家未能来得及用,而留下来的。如果不是大明王朝两度错过,就不会有满清人的份,民间戏称这是朱姓“两让”清东陵风水宝地。

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以西的昌瑞山下,营建前后持续了240多年,占地面积多达 113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大10万平方米。营建的第一座皇陵,就是顺冶皇帝福临的孝陵。此外还有康熙皇帝玄烨、乾隆皇帝弘历、咸丰皇帝奕詝、同治皇帝载淳等四位,以及慈禧等14名皇后和百余名妃嫔葬于此,共有大大小小15座陵园,陵墓约有217座。

这块风水定地,明时叫丰台岭,也有说是凤台岭,只是到了清朝才易名昌瑞山。这里曾是明朝抵御北方外族侵略的前线,当年山上筑有边防工事。驻蓟州的镇远将军戚继光曾在此戍边,燕王朱棣也曾多次到过这里视察。通过“靖难之变”,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了皇位,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称帝是在南京,但他心仪北京。

朱棣比他老子朱元璋还迷信,特别信奉风水,在丰台岭视察时,朱棣就对此处动了情。在皇后死后,朱棣并没有打算在南京周围寻探风水宝地,而是派人到北京周边抓紧找龙穴,遵化的马兰峪就是堪舆师考察过的地方之一。但考虑到边防、安全因素,朱棣最后钦定地理形势更佳,风水既妙且贵的天寿山作为迁都北京后大明王朝的万年吉壤,即现在位于昌平县境内的十三陵所在区域——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手里第一次错过了遵化昌瑞山,民间称这是“一让”。

但,大明王朝还有机会。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其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成了新皇帝后,寻得一处可以保江山平安、社稷永恒的风水宝地,是最先要考虑的大事之一。按常理,朱由检是不用烦此神的,老祖宗朱棣已定下了天寿山。但到朱由检当皇帝时,大明王朝已历二百多年,在北京死去的皇帝已有13位,其中葬在天寿山的是12位。以朱棣的长陵为首,诸明陵布列四周。加上大大小小的嫔妃、功臣陵,天寿山已葬满了。用朱由检的话来说,已无佳穴,需要开辟一处新的帝王陵区。

但朱由检这个皇帝当的很辛苦,其时大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真的是内忧外患。朱由检当时的国防策略,一度与后来的国民党一号人物蒋介石颇相似,“攘外必先安内”,对李自成的剿灭行动一刻也没有放松过。但朱由检心里也知道,关外的满人才是一条恶龙。所以,朱由检亲自到边关巡视。在一次巡视中,朱由检看中了丰台岭,竟与朱棣的想法不谋而合,初定自己的归宿地于此。应该说,朱由检的眼光是很长远的,也很独到,从传统的堪舆术来看,此处的风水之妙就不用说了。但,人算不如天算,由于连年战事,中原突变,边关吃紧。到1644年三月,京都竟让李自成的起义军给攻破了,朱由检被逼煤山上吊。自然归葬丰台岭之梦也破灭了——大明王朝再次错过了遵化昌瑞山,民间称这是“二让”。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令人感叹。朱姓帝王家两次未能用上遵化昌瑞山,满清王朝夺了江山,又得了块风水宝地,捡得了天大的便宜。自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至1911年宣统退位,清共传十一帝(努尔哈赤在“清”之前),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爱新觉罗家族的天子运承延了276年。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1368年在应天称帝,至1644年末帝朱由检煤山殉国,历277年。大清王朝比大明王朝只少坐了一年江山,这种现象很有趣。民间有传讲,这是天意,遵化天瑞山的社稷寿限定数是这么多,276年;如果大明王朝早点把此处风水宝地占了,就可再继三百年。但当时,朱姓皇帝只顾挖大清的祖坟(见前文《朱元璋子孙干的挖大清龙脉秘闻》),新辟宝地的步伐慢了半拍。276与277,这“1”之差,仅是一种历史巧合,但留下的历史之谜还是相当有魅力的。

大清王朝到底是如何得到昌瑞山这块风水宝地的?正史上的记载是清世祖福临自选。

图:龙椅上的清世祖福临

清帝王陵本已择选在东北,并在那埋葬了三位帝王,已营建成永陵、福陵、昭陵三座帝王陵,俗称“关外三陵”。在迁都关内,入主北京后,很显然后世帝王不可能再归葬东北,不论从祭祀考虑,还是依保护的角度,都是不方便的。但北京周边的风水宝地多被历代王侯占用,朱姓明朝的皇家陵寑用地在昌平天寿山就不用说了,满人的祖宗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帝王则卜葬九龙山。所以说,想得到一块理想的真龙佳穴并非易事。

传说,有一次福临带着王公大臣去遵化马兰峪一带狩猎,看到此处青山葱荣,生机无限,王气十足,龙脉清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福临一下子感动了,希望死后能葬在这里。当即,他摘下手是的白玉扳子,往前投掷下去。陪臣找到后,就在扳子跌落处做下记号,此处即为福临地宫所在,后来置放棺椁的宝床正位之处。

嘉庆年间的礼亲王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记录了福临择佳穴的事情,证实了上面的传闻:“章皇帝(福临)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日:‘此山王气非常,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X(“韦”旁“枼”)掷之,谕侍臣日:‘X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乌者,视邱惊日:‘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所以奠我国家万年之业也。”后来的《清史稿》采信了这一说法,称“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

图:清世祖福临“休闲”画像

但后世对此记载是有异议的,认为是堪舆师的杰作。具体说来,可能是钦天监的功劳。当时,曾参与“关外三陵”营建的杜如预、杨宏量等多人,再次参与了清东陵的卜选。但后来的清帝都回避此事,甚至多次强调,这块风水宝地,就是祖宗福临亲自发现的。

乾隆皇帝在东陵隆福寺碑文中称,“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亲临所相度也……若非前代陵寝委之将作,听之堪舆者比。”乾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三月,乾隆帝谒孝陵时诗兴顿起:“追远钦神烈,匪遥展默思。每因羁庶政,又觉隔多时。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诗中很明确地说明,孝陵所在是福临“亲卜”。

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的孝陵功德碑碑文称,“世祖章皇帝……圣寿二十有四,在位十八年,葬孝陵。陵预定于昌瑞山。”此碑文是康熙亲自撰写的,“陵预定于昌瑞山”,是最权威的官方的说法。

欲盖弥彰。事实上,清孝陵的陵址卜选,及后来清东陵的形成,确实并非这么简单。不只风水先生参与了,还是中国帝王家风水宝地中第一块,也是唯一块由洋人参与卜选的陵寑。这个洋人就是时任钦天监的汤若望。

图:清世祖问佛图

福临1644年从皇太极手里承继了皇位,时只有6岁,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小皇帝,还是一位信奉佛教的帝王。1661年,只有24岁,正处青壮年福临突然病死(民间传说出家当和尚,又说在厦门被郑成功的大炮炸死)了。火烧眉毛,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就成了当务之急,头等大事。掌钦天监事的汤若望理所当然要肩负此任。之前曾参与“关外三陵”卜选的杜如预、杨宏量,全部都投入了清孝陵陵址寻找和陵寑的营建服务之中。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至1666年),德国科隆人,1611年加入耶稣会,1618年被派往中国传教,时为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汤若望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并协助徐光启编修完成了《崇祯历书》。明亡清兴,汤若望再事新主,因渊博的学识获得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的信任,又被委以重任,其编著的《新法》成为大清宪历。

图:汤若望画像

按说,洋人不迷信风水,堪舆是中国的传统。但汤望既然掌钦天监事,就得谋其政,就要入乡随俗,不只要会天文,也得懂地理,知风水。钦天监在明清两朝掌管观测天文气象、编制历书的中央机构,天文、定历数、占候、推步,包括为帝王家寻找风水宝地,红白事的吉日择定,都是钦天监的“业务范围”。钦天监在过去是很神秘的,加上其深奥无比,外人觉得玄乎玄乎的。当时,清孝陵寻找风水宝地一事,外人知晓不多,直到一起堪舆事件的发生,其中的秘密才为外界所闻。

福临具体死亡时间是顺治十八年(18661年)正月初七日,当天夜里“世祖崩于养心殿”,后来棺椁停放于乾清宫。清孝陵破土是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九月,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六月前,包括地宫在地下部分建筑已营造完毕。当年六月初六,福临和皇后棺椁发往地宫。之后,地面建筑继续进行。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三月十六日,江南徽州府新安卫官生杨光先叩阍(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之意),称汤若望的《新法》有重大缺陷。又指汤若望别有用心,在择选和硕荣亲王安葬日期误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杀。由于历法深微,五行玄妙,虽经朝议,但不少人并不懂,所以“难以分辨足非”。最后,以汤若望只将《新历》推算到200年,而大清王朝上万年江山,拟将汤若望凌迟处死,“天佑皇上,历祚无疆,而汤若望止进二百年历,俱大不合。”同时,刻漏科杜如预、五品挈壶正杨宏量等多人,也都因此犯了死罪。

但后来汤若汤幸免一死,被朝廷释放了。《清圣祖实录》记载,“汤若望系掌印之官,于选择事情不加详慎,辄尔准行,本当依拟处死,但念专司天文,选择非其所习,且效力多年,又复衰老,著免死。杜如预、杨宏量本当依拟处死,但念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风水皆伊等看定,曾经效力,亦著免死。”从这段文字上,露出了清孝陵堪舆上的天机。后来知道,这是杨光先的诬告陷害,是宫廷斗争的结果。

“选择非其所习”,言下之意汤若望不是正宗的风水先生。

虽然汤若望被免一死,但已过70高龄的汤若哪能经得起这场牢狱之灾,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七月十五病死了。一个洋人,在传统的封建礼教盛行时代,能当了明清两朝的钦天监,还参与了福监吉壤的卜选、葬期推算,也算是一件奇迹了。而当时他是怎么参与的,外界仍知道不多,成了一个谜团。不过,洋风水先生参与中国帝王陵寑的选址,这应该是中国风水史上的一桩佳话了。

相关资讯

文化遗产的精美古建—清东陵

清东陵里的每一座陵寝都记载着或辉煌或衰败的历史,每一座陵寝都传承着或动人或神秘的故事。乘景区观光车游览碧波荡漾的风水湖龙门湖;壮观的神道孝陵主神道及石像生,观举世罕见、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水线。裕陵前景裕陵地宫康熙皇帝景陵慈禧陵贴金天花板参观乾

探寻古今清东陵——富丽堂皇的裕陵

清朝陵寝,如果说顺治帝的孝陵在气势和规模上取胜的话,那么乾隆帝的裕陵则在质地和制度上占优。盛世之下的乾隆皇帝裕陵建筑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吧!裕陵是清朝入关第四帝乾隆的陵寝,位于孝陵西侧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公元174

顺治孝陵:清东陵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孙殿英为何不盗掘孝陵

文|墓史迷踪编辑|墓史迷踪1928年,孙殿英打着在清东陵军事演习的幌子,盗掘了清东陵中四位清朝皇帝的陵墓。唯独顺治皇帝的清孝陵未被盗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清孝陵的地宫中有什么神秘的机关?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清孝陵的地宫至今没有人进去

明君非仁君的雍正,为何不葬在清东陵?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但雍正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区。伴随着篡位之谜的雍正,真的是在逃避他“老爹”康熙吗?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年仅58岁的雍正帝在圆明园死去,在位时间13年尽管雍正

一个家庭有四种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文 | 儒风君 · 主播 | 韩丹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一个家庭和谐兴旺,很多人会认为是他们家风水好。其实,不是风水养人,而是人养风水。一个家庭的好风水离不开这四点。善能育德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善良。孔子曾说:己欲

记好这20条风水口诀,风水师都怕失业

1、房屋无门槛,钱财往外流;起早又摸黑,还得向人求。2、房子望见坟墓,儿孙应寻活路。3、西南缺角损母亲,西北缺角损严父,东北缺角损幼小。4、大门对阳台,破败不聚财。此为穿心堂煞,就是大门正对后门、后窗、阳台成一条直线,房屋入气口与出气口彼此

风水中的十大基本要诀

(1)观察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风水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东,至泰山入海;南龙脉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看风水首先

你身上的三处上等风水,千万不要破坏!

命由天造,运随心转,而风水其实就藏在这三个地方:心、嘴、行为。《了凡四训》是一本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书籍,书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我们的内心,人心里包含了一切福田,这个福田是开拓耕耘还是荒废,全在我们自己。1人的第一风水:心有一位老

不得不信的楼房风水图解 高层住宅住几层最好

风水:fēngshui。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防城港新闻资讯网谷歌搜索百度推广网免费素材网眉山新闻头条网草莓种植网深圳大梅沙资讯网株洲新闻头条网宝宝巴士故事网国美零售港股六间房直播资讯网李晨影迷网禧六福珠宝今日日照鹰潭新闻资讯网今日宝鸡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居家风水学 68828.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