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客家人的传统风俗:客家妇女的头饰讲究大

2023-06-01 12:11:01 700

摘要:客家妇女的勤劳俭朴闻名于世,“家头窖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和“针头线尾”四项客家人生活的劳作皆落在妇女肩上。所谓“针头线尾”,是指缝纫、刺绣、纺织等女红都能自己动手而为,制作凉帽、头帕等头饰,自然也不在话下。客家妇女的头饰分为银簪、凉...

客家妇女的勤劳俭朴闻名于世,“家头窖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和“针头线尾”四项客家人生活的劳作皆落在妇女肩上。所谓“针头线尾”,是指缝纫、刺绣、纺织等女红都能自己动手而为,制作凉帽、头帕等头饰,自然也不在话下。客家妇女的头饰分为银簪、凉帽、头帕三种。本文主要从历史角度来探究客家妇女的头饰。

银簪

客家妇女头饰中的银簪与客家民系的迁徙密切相关。客家妇女过去常盘发髻,并有发髻中插银器头饰的习俗,一般是一把银簪,一把银夹,三把银叉。据传,客家先民在南下大迁徙的途中,妇女将铁器小刀、短剑或利叉隐藏插于发髻中,作为防身的器具,即使到山区或新的居住区,初期也需要自卫防身。久而久之,这些用以防身自卫的器具逐渐演变成客家妇女特有的发髻头饰,所不同的是,以银器代替了初期的铁器。

银簪一般都是由白银制成,长约10厘米,中间较窄,两头稍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纹,精巧玲珑。旧时客家妇女常遭流寇或土匪、地痞的欺凌,为了防身自卫,便随身携带一些短小利器。银簪不仅可作防卫武器,还可作治病工具,凡遇头痛脑热等疾病,便用熟鸡蛋白与银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热在身上来回擦拭,据说疗效甚佳。

客家姑娘一般都留长发,在脑后结个单辫,系上红头绳。一旦婚事议定,就必须择日盘发髻。之后,盘发髻就成了已婚妇女“梳妆”的主要内容。发髻盘好后,套上用黑线织成的“髻络”,用一把银夹,自下往上夹住头发,然后用三把银叉自上往下,分左中右,从三个方向把头发夹住,最后再用一根银簪横穿而过,将发髻固定。其中,银叉为刀形,银簪似剑,银夹似叉,上面刻着各种花纹,美化着客家妇女的发髻。为什么它们呈刀形和剑形呢?这与中原战乱和客家人南迁史有密切的关系。晋、唐、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南迁,沿途难免遭到兵匪阻拦、抢劫,或地方恶势力的骚扰。客家妇女为了防身,便随身携带一些短小锋利的铁器,如小刀、短剑之类的防身器械。后来,妇女考虑到携带方便和便于隐蔽,便高挽起头发,把小刀或短剑藏于发髻之间,表面上看起来是饰物,实际上是防身自卫的武器。这种防身武器,逐渐演变为一种客家妇女的头饰。

凉帽

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麦秆或漂白的棕叶编织的。这种斗笠,圆形、平面、无顶、直径50厘米左右,中间直径10厘米留空,形同斗笠圈,顶部缝有布,有些还绣着梅花等纹饰,边沿周围垂挂五寸来长的褶子均匀的布巾,有黑色、蓝色、白色或花色的。年轻未婚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由于这种斗笠特别能遮阳光,垂布随着身体摆动飘舞摇摆,招来悠悠凉风,凉爽宜人,所以,客家人都习惯称其为“凉帽”或者“凉笠”。

关于凉帽的来历,闽西有个美丽的传说。唐朝仙人吕洞宾与客家农妇斗智,自愧不如,称赞客家妇女真了不起,并送头巾一条留念,保佑终生聪明美丽。农妇将头巾挂在斗笠的边沿,成为笠披,更显得伶俐好看。

在梅县,也有一个传说。明朝灭亡后,太子朱慈烺由东宫侍读李士淳带离京城。李士淳老师将年方十六岁的太子带回梅县松口老家居住,后恐走漏风声,又和太子在阴那山灵光寺内住了下来。最终太子朱慈烺便隐名出家,在灵光寺内当了和尚。相传陪同太子南逃的宫女,逃到梅县松口一带的山村时遭清兵追杀。村里正在织篾的几位篾匠,机灵地把织竹帽的半成品扣在南逃的宫女头上,旁边的客家妇女用黑布头巾往竹帽上一搭,挡住了脸庞,拉她们在田里劳作,躲过了劫难。从此,北方宫女也变成客家劳动妇女了。

头帕

头帕,又叫“头裙”,还叫“冬头帕”、“遮头帕”、“遮头围裙”。头帕是一小块方形素巾,多为蓝色,也有草绿色、黑色,有的用彩色丝线在中间绣上花鸟图案。用约二指宽的白布、红布或花布缝边,一边的两角钉上一指宽的彩色带子。布帕和带子的颜色和花样,年轻人趋于鲜艳,中老年趋于朴素。使用时,将布帕盖头,用带子绕头扎紧,形成一个小帽檐和彩色头箍,有似船形,既可遮风避雨,又可防止杂草、尘土落在头上,保护头发。扎在头发上则是一种装饰。这种头帕,在粤东地区最为常见。

清人黄遵宪笔下的梅县妇女形象就是“蓬头赤足,帕首裙身”。头帕形状和大小各地不一,梅县、蕉岭等地为正方形,平远等地则为长方形。头裙制作精美,四周饰以花边,中间用彩色丝线刺绣花鸟图案。戴时将帕折成三角船形,包扎在头上,或只束在发髻上,用宽布带系紧。头帕既可遮阳挡风、抗晒御寒防尘,又可作装饰;系在胸前可作围裙,干活时可以防脏;赴墟购物时还可用来包裹小物;冬季或坐月子时可用以包头,防止受凉。它与畲族妇女的头帕颇相似。据《石窟一徽·礼俗》卷四载:“俗妇女冬日带帕,帕皆青布为之。”就整个梅州而言,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如有些地区妇女整年都有带帕的。帕的颜色,梅县妇女老者多用青色,年轻者多用蓝色,镶上白边。旧时梅县西阳、白宫一带妇女的“头裙”特别讲究,一律用蓝布、镶白边,做工精致,当作头帕扎起时,就似一顶特制的帽子,很好看。

有学者研究指出,客家妇女的“头帕”是北方头巾文化的延续和赣闽粤本土文化的结合。客家人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为了御寒防湿,头帕更加成了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客家妇女的头帕的形式也源于文化融合,学习了长江流域和土畲服饰的装饰特点;同时还源于客家先民对赣闽粤丘陵地域的深刻理解:红褐、黑、白相间条纹的披肩,如客家深厚的地层,又如客家层层的梯田;额前部的大块黑色面料配上艳丽的两根丝带,有如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据一位客家老人解释,“一条是以前的河,一条是现在的河”。“以前的河”可能是指北方的黄河,过去养育着他们的祖先 ;“现在的河”可能是指闽粤赣地区的河流,现在养育着他们以及子孙 。戴好的头帕如同起伏的丘陵……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编辑:赖书香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每天给你推送新鲜热辣旅游信息。我们一起旅游吧!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